本报记者 张 琴
如今的随州高新区淅河镇大堰坡、独山一带,不论是当地人还是外面去的人,大家会评价,美丽乡村确实“美”起来了。
美在何处?淅河镇虹桥村村民王明庭说,美在老有所为。 府君山村民朱书海说,美在出门路好走了。光华村村民黄继武说,美在荷包鼓了。独山村村民王正中说,美在不用离乡也能干事业了。独山村村民秦福长说,美在村风变好了。
这种美,因为基础设施的改善,因为收入的增加,因为生态产业的发展,由外而内,发乎内心,具有了持续性。
每天早晨6点,淅河镇虹桥村村民王明庭就骑着摩托车从家里出发,来到五公里外的丰年公司上工。王明庭62岁,老当益壮的他在外面只能打打零工。丰年公司成立后,他被请来做生产管理,每月收入两三千元,还能兼顾家里的地。不想回家的时候可以住在职工宿舍,公司管一日三餐。
王明庭是丰年公司打工大军中的一员。几年来,周边十几个村的近3000户农民都先后来公司打过工。公司常年有400多人打工,这些人多数是5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。他们中,有80多人是固定聘用工人,如王明庭。固定工人除工资稳定外,还享受节假日,有保险,公司组织体检,过节有福利,管吃住。除此以外,还有大量的临时聘用工人,他们按劳动量一日收入40—80元不等,管中饭,有大巴车接送上下山。
在招收工人时,公司优先考虑贫困户和土地山林流转对象。独山村2组的李明州今年72岁,身体有病,子女常年在外,一个人常常饥一顿饱一顿。现在在公司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,吃饭的问题解决了,每月还能收入1000多元,人也精神起来。
光华村7组的黄继武和妻子都在丰年公司农林科技研究所上班。过去两口子都在外地打工,去年,家里的7亩地被丰年公司流转来种核桃,他们来公司打工,还是在原来自家的地上工作,但却从农民摇身变成核桃管理人员。他算了一笔账,以前地荒着,夫妻两人在外打工一年可存下2万多,现在吃住公司包了,土地流转金加上工资,一年收入6万多,荷包鼓了。
独山村做工程的王正中,以前总是在外面到处跑揽工程,现在与丰年公司合作,成立了30多人的工程队,工程源源不断,再也不用离开家乡了。
在府君山和大铁山之间有个长冲湾,湾里住了十余户人家。多少年来,他们出行只能靠山间的羊肠小道。村民朱书海介绍,从家里到大堰坡赶集骑自行车也得一个多小时。如今,公司上山后,4米多宽的石子路通到了湾里,十多分钟就可以到大堰坡了。
丰年公司总经理徐道恒介绍,为了方便大山里的群众,公司在完善基地必要的基础设施时,只要农民有需要,就顺道帮一把。就是这样,朱书海家终于通了大路,赵家咀的魏端志家的农田也被整理了,小田变大田。目前,整个基地已经修建盘山道路200多公里、堰塘27口、水库2座,路上山、水上山、渠系上山,为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。
独山村是丰年公司中心基地所在地,以前山荒人闲,因为贫困,村里盗窃赌博风气盛行。而今,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,年纪大的家门口打工,村风村貌发生极大改变。村支部书记孙峰感叹,往年,村里的山场杂草丛生,火灾频发,现在,荒山变成了聚宝盆,包袱变成了财富,村集体每年也有几万元的租赁收入。该村老党员秦福长也看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:村民见面再也不讨论谁赢谁输,而是询问子女在干什么、今年收成如何。
要致富,先修“路”。市委书记刘晓鸣说,扶贫要解决富口袋、富脑袋还有富万代的问题。丰年公司为山里的老百姓修通了出行之路,也为他们打通了致富之路,还用一个生态的产业为子孙后代描绘了一条持续发展之路。
为此,村民魏端志编了一首打油诗:公司上山来,搞活了经济,绿化了荒山,净化了空气,磨练了意志,锻炼了身体,增加了收入,和谐了社会。这正是对丰年公司的真实写照。
随州日报2015年9月19日头版